新教育app就新教育在線官網(wǎng)打造的手機版客戶端,用戶下載軟件后可以了解新教育相關的資訊動態(tài),參加公益項目,在線課程內(nèi)容閱讀,各種人、事相關的故事閱讀等,還有隨時隨地參與論壇討論。
“新教育”是一款以介紹、傳播新教育理念為目標,實現(xiàn)新教育關心者之間在線交流,推廣新教育理念的教育平臺!靶陆逃逼脚_將新教育的實施方法、實踐成果直觀展現(xiàn),幫助實踐者在實踐中靈活運用。
首頁
新教育動態(tài)資訊
公益
點亮自己,照亮他人
課程
教育課本在閱讀
故事
各種人和事相關的故事
論壇
交流討論聚集地
首先,新教育當然是“新”教育,是相對于傳統(tǒng)舊教育而言的“新的教育”。新教育的“新”有三個基本含義:一是作為名詞的“新教育”之“新”,表示新教育的傳承意義。二是作為形容詞的“新”教育。是指我們的新教育,并不是歷史上新教育的簡單重復,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新”的教育實驗和教育革新運動。三是作為動詞的“新”教育。這個意義上的“新教育”,應該是創(chuàng)新、改革與革新意義上的“新”,用具有新教育自身鮮明特征的理念、課程、教材和方法,培養(yǎng)未來社會的棟梁之才。
第二,新教育也是“心”教育,是相對于以分數(shù)為主要導向的應試教育而言的“心靈的教育”。
第三,新教育更是“行”教育,是相對于坐而論道的“學院派”而言的、主張建設與行動的“行動教育”。
第四,新教育還是“幸”教育,是相對于當下的教育缺乏幸福、快樂而提出的“幸福的教育”。
第五,新教育也是“星”教育。對于新教育而言,這個“星”有三層意思:一是天上“星星”的星,是“擦星族”的“星”,表示新教育人像一群仰望星空的孩童,從不抱怨星星又舊又生銹,只是拿著抹布和水桶,一路踉蹌,擦拭蓋在星星之上的蒙蒙灰塵。二是明星的“星”。新教育就是民間教育的“星工場”,全力打造有教育夢想并一心逐夢的草根明星,她的能量就在于匯聚民間教育力量,發(fā)現(xiàn)一線教育的奇跡。三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星”。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新教育是“興”教育,是給中國教育帶來“興旺”發(fā)展的教育。
1、新教育實驗作為“‘新教育’實驗” 作為“‘新教育’實驗”的“新教育”已不是新名詞,百余年前現(xiàn)代教育萌發(fā)時期的“廢科舉、興學堂”就開始應用了。1919年杜威來華后興起歐美“新教育”之風,新中國成立后又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教育”大潮。但各個時期新教育話語中的“新”的內(nèi)涵是不一樣的,如果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教育” 的對立面是封建科舉教育的內(nèi)容和形式,20世紀上半葉的“新教育”是在杜威及其中國弟子們推動下直接學習歐美特定意義上的“新教育”的內(nèi)容和模式,以及新中國初期的“新教育”是相對于資產(chǎn)階級和封建社會教育而言的無產(chǎn)階級和社會主義新教育革命,那么,今天在21世紀初所倡言的“新教育”,就是針對長期以來教育內(nèi)部形成的現(xiàn)實流弊特別是應試教育而掀起的一股教育創(chuàng)新思潮和行動。作為“‘新教育’實驗”的“新教育”就是后面這一話語背景下的產(chǎn)物。這個“新”是在對當前教育發(fā)展的現(xiàn)實狀況和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方向進行分析之后建立起來的,它也將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實踐的不斷發(fā)展而處于一種動態(tài)生成和豐富完善之中。這個“新”具有否定性、批判性和理想性。當然,這個“新”以及“美好”和“理想”都不是終極的,而是無止境的“新”與“好”或“善”。正如陶行知在《試驗主義與新教育》中說:“大教育之真理無窮,能發(fā)明之則常新,不能發(fā)明之則常舊,有發(fā)明之力者雖舊必新;無發(fā)明之力者雖新必舊,故新教育之所以新,舊教育之所以舊,亦視其發(fā)明能力之如何耳!薄靶陆逃龑嶒灐本褪峭ㄟ^批判與重構,不斷生成教育新質(zhì)的創(chuàng)新行動。
2、新教育實驗作為“新‘教育實驗’” 在教育實驗學上,“新‘教育實驗’”從實驗目的、實驗方式和實驗模式上顯示了其獨特性。其“新”體現(xiàn)在:第一,在實驗目的上,它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目的,針對教育的現(xiàn)實問題和發(fā)展趨勢,以新的教育理論假說,或者曾經(jīng)有過的教育思想、觀點但未能變成現(xiàn)實的理論假說為出發(fā)點,在行動中探索出可能實現(xiàn)這一假說目標的措施和方法。它主要不是探明尚未明確的教育某一質(zhì)或量的特征,不是對某兩種或兩種以上教育方案的決斷或選擇,也不是簡單的推廣、移植和再驗證,而是一種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的行動實踐。它堅信“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強調(diào)在行動優(yōu)先的價值取向基礎上把“干了想”與“想了干”結合起來。因而在研究性、探索性與改革性及實踐性之間,它更傾向于后者,也即它不是純粹的科學實驗,而是實踐探索。第二,在實驗方式上,“新‘教育實驗’”采用自然主義或人文主義的實驗方式。它不像理性主義或科學主義范式下的專注于客觀事實的描述與分析,強調(diào)定量化的觀察,確定因果關系,并形成一種超越時空和背景的理論知識體系;相反,它注重整體的、定性的信息,采用說明的方法,承認價值標準的約束,“詳盡描述”教育探究的時間和背景,從而構建一種特殊的教育知識體系,如教育敘事實驗成果、教育行動方案等。第三,在實驗活動展開的模式上,“新‘教育實驗’”充分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信息技術,通過網(wǎng)絡平臺構建一個自覺的實驗團隊——新教育實驗共同體,在這個無形的組織系統(tǒng)中,實驗團隊打破了地域、學校和人員的限制,形成一個既松散、開放但又具有高度聯(lián)盟和思想凝聚力的教育實驗實體。
3、以朱永新為代表的新教育共同體的教育行動。從實驗主體來看,“新教育實驗”就是以朱永新為代表的教育理想追尋者或教育追夢人的實踐探索行動,這個“新”不妨說就是朱永新“永遠常新”的“新”[2]。它不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性主導的教育改革,也不是教育理論家們通過縝密的邏輯推演之后精心策劃的教育數(shù)據(jù)與事實驗證,而是一種自覺自發(fā)地對理想的教育或教育的理想認同之后的實際行動、實踐探索和理想追求,是一種在不確定、開放性和無限性當中的實踐創(chuàng)新!靶陆逃龑嶒灐弊畛醍a(chǎn)生于朱永新的一部教育著作《我的教育理想》,或者再早一點,它萌生于2000年夏朱永新在太湖之濱為創(chuàng)新教育筆會的老師們所作的題為“我心中的理想教師”的演講,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演講感動了會場的每一個人,隨后整理出來的文章又引起教育界的強烈反響;后來,朱永新又先繼寫成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體育、理想的美育和理想的勞動技術教育等文章,它們喚醒了教師長期以來被平淡的應試教學生活所湮沒的教育熱情和美好理想,一時間在全國掀起一股教育理想旋風。然而,教育理想終歸是理想,能否化作現(xiàn)實還有待實踐。2002年,一批教育理想主義者憑著理想、激情對和對教育崇高的執(zhí)著追求而開啟了“新教育實驗”追逐理想的實際行動。它是真正的具有民間性、草根性、田野性、行動性以及理想主義、烏托邦等特質(zhì)。正是這些實驗主體的特征,標明了新教育實驗與其他專家、學者、學派或政府所主持或主導的教育實驗項目或改革活動的質(zhì)的差異。
小編簡評:Capture.ex
小編簡評:掌上教育ap
小編簡評:北大青鳥教
小編簡評:2016安徽干
小編簡評:宏鵬教育在
小編簡評:天啟安徽干
小編簡評:冠成教育在
小編簡評:全民國防教
小編簡評:QQ對話框里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