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下載:內(nèi)容最豐富最安全的下載站!

幫助|文件類型庫|最新更新|下載分類|排行榜

桌面主題教育相關素材下載字體下載外語學習高考考研建筑圖集高考作文書法字體桌面壁紙CAD圖紙考研素材

首頁教育素材建筑圖集規(guī)范 → PC硬件工程師手冊(原書第13版) pdf高清掃描版

PC硬件工程師手冊(原書第13版)

PC硬件工程師手冊(原書第13版)pdf高清掃描版

  • 大。38.3M
  • 語言:中文
  • 平臺:WinAll
  • 更新:2015-07-08 15:35
  • 等級:
  • 類型:建筑圖集規(guī)范
  • 網(wǎng)站:http://californiadebtcollectionlawyers.com
  • 授權:免費軟件
  • 廠商:
  • 產(chǎn)地:國產(chǎn)軟件
好用好玩 50%(0)
坑爹 坑爹 50%(0)
軟件介紹軟件截圖相關軟件軟件教程網(wǎng)友評論下載地址

PC硬件工程師手冊(原書第13版)pdf高清版是一本硬件方面的參考書,這本書內(nèi)容豐富,有效的幫助讀者解決問題,需要的網(wǎng)友可以來東坡下載!

PC硬件工程師手冊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PC硬件方面的權威參考書,內(nèi)容涉及PC系統(tǒng)的方方面面。主要內(nèi)容包括:PC微處理器、主板、芯片組和BIOS、內(nèi)存、音頻和視頻硬件、輸入設備、電源和機箱等,本書還介紹了PC組網(wǎng)、系統(tǒng)分析、故障處理等原理。本書內(nèi)容詳實、圖文并茂,是PC硬件大全類讀物。

本書作者是一位在計算機硬件領域有深遠影響的專家,他還是硬件知識方面最有名望的作者,本書是他的經(jīng)典之作—《Upgrading and Repairing PCs》的第13版。本書附帶光盤包括詳細解說技術細節(jié)的錄像,可以幫助讀者理解難度較大的問題,同時還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

PC硬件工程師手冊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1章 個人計算機背景 

1.1 在PC出現(xiàn)前的計算機發(fā)展歷史 

1.1.1 時間表 

1.1.2 機械計算器 

1.1.3 第一臺機械計算機 

1.1.4 電子計算機 

1.2 現(xiàn)代計算機 

1.2.1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 

1.2.2 集成電路 

1.2.3 第一片微處理器 

1.3 個人計算機歷史 

1.4 IBM PC 

1.5 20年后的PC產(chǎn)業(yè) 

第2章 PC部件、特性和系統(tǒng)設計 

2.1 什么是PC 

2.1.1 誰控制PC軟件 

2.1.2 誰控制PC硬件 

2.1.3 PC 9X規(guī)范 

2.2 系統(tǒng)類型 

2.3 系統(tǒng)部件 

第3章 微處理器類型和規(guī)范 

3.1 微處理器 

3.2 在PC問世前的微處理器的歷史 

3.3 處理器規(guī)范 

3.3.1 處理器額定速度 

3.3.2 處理器速度和標記與主板速度的比較 

3.3.3 超頻 

3.3.4 Cyrix的P速率 

3.3.5 AMD的P速率 

3.3.6 數(shù)據(jù)總線 

3.3.7 內(nèi)部寄存器(內(nèi)部數(shù)據(jù)總線) 

3.3.8 地址總線 

3.3.9 內(nèi)部一級高速緩存 

3.3.10 高速緩存如何工作 

3.3.11 二級高速緩存 

3.3.12 高速緩存的結(jié)構 

3.3.13 處理器模式 

3.4 SMM(電源管理) 

3.5 超標量執(zhí)行 

3.6 MMX技術 

3.7 SSE和SSE2 

3.8 3DNow和增強的3DNow 

3.9 動態(tài)執(zhí)行 

3.9.1 多路分支預測 

3.9.2 數(shù)據(jù)流分析 

3.9.3 猜測執(zhí)行 

3.10 雙獨立總線體系結(jié)構 

3.11 處理器生產(chǎn) 

3.12 PGA芯片封裝 

3.13 單邊接觸和單邊處理器封裝 

3.14 處理器插座和插槽 

3.14.1 Socket 1 

3.14.2 Socket 2 

3.14.3 Socket 3 

3.14.4 Socket 4 

3.14.5 Socket 5 

3.14.6 Socket 6 

3.14.7 Socket 7(和Super 7) 

3.14.8 Socket 8 

3.14.9 Socket 370(PGA-370) 

3.14.10 Socket 423 

3.14.11 Socket A(Socket 462) 

3.15 零插入力插座 

3.16 處理器插槽 

3.16.1 Slot 1(SC 242) 

3.16.2 Slot 2(SC 330) 

3.17 CPU操作電壓 

3.18 發(fā)熱和冷卻問題 

3.19 數(shù)學協(xié)處理器(浮點單元) 

3.20 處理器bug 

3.21 處理器更新特征 

3.22 處理器代碼名 

3.23 Intel兼容處理器(AMD和Cyrix) 

3.23.1 AMD處理器 

3.23.2 Cyrix 

3.24 P1(086)第一代處理器 

3.24.1 8088和8086處理器 

3.24.2 80186和80188處理器 

3.24.3 8087協(xié)處理器 

3.25 P2(286)第二代處理器 

3.25.1 286處理器 

3.25.2 80287協(xié)處理器 

3.25.3 286處理器的問題 

3.26 P3(386)第三代處理器 

3.26.1 386處理器 

3.26.2 386 DX處理器 

3.26.3 386SX處理器 

3.26.4 386SL處理器 

3.26.5 80387協(xié)處理器 

3.26.6 Weitek協(xié)處理器 

3.26.7 80386的bug 

3.27 P4(486)第四代處理器 

3.27.1 486處理器 

3.27.2 486DX處理器 

3.27.3 486SL 

3.27.4 486SX 

3.27.5 487SX 

3.27.6 DX2/OverDrive和DX4處理器 

3.27.7 面向486SX2和DX2系統(tǒng)的Pentium OverDrive 

3.27.8 AMD 486(5x86) 

3.27.9 Cyrix/TI 486 

3.28 P5(586)第五代處理器 

3.28.1 Pentium處理器 

3.28.2 第一代Pentium處理器 

3.28.3 第二代Pentium處理器 

3.28.4 Pentium-MMX處理器 

3.28.5 Pentium的缺陷 

3.28.6 測試FPU bug 

3.28.7 電源管理bug 

3.28.8 Pentium處理器的模型和型號 

3.28.9 AMD-K5 

3.29 P6(686)第六代處理器 

3.29.1 Pentium Pro處理器 

3.29.2 Pentium Ⅱ處理器 

3.29.3 Celeron 

3.29.4 Pentium Ⅲ 

3.29.5 Pentium Ⅱ/Ⅲ Xeon 

3.30 其他第六代處理器 

3.30.1 NexGen Nx586 

3.30.2 AMD-K6系列 

3.30.3 AMD Athlon 

3.30.4 AMD Duron 

3.30.5 Cyrix/IBM 6x86(MI)和6x86MX(MII) 

3.31 Intel Pentium 4(第七代)處理器 

3.31.1 內(nèi)存需求 

3.31.2 電源系統(tǒng)問題 

3.32 Itanium(第八代)處理器 

3.33 處理器升級 

3.33.1 OverDrive處理器 

3.33.2 處理器基準測試程序 

3.34 處理器故障診斷技術 

第4章 主板與總線

4.1 主板外形因素

4.1.1 Baby-AT 

4.1.2 完全規(guī)模的AT 

4.1.3 LPX 

4.1.4 ATX 

4.1.5 Micro-ATX 

4.1.6 Flex-ATX 

4.1.7 ATX Riser 

4.1.8 NLX 

4.1.9 WTX 

4.1.10 專用設計

4.1.11 底板系統(tǒng) 

4.2 主板部件 

4.3 處理器插座/插槽 

4.4 芯片組

4.5 芯片組的演變

4.6 Intel芯片組 

4.7 AMD Athlon/Duron芯片組 

4.8 North/South Bridge體系結(jié)構 

4.8.1 hub體系結(jié)構 

4.8.2 Intel早期的386/486芯片組 

4.9 第五代芯片組 

4.9.1 Intel 430LX(Mercury)

4.9.2 Intel 430NX(Neptune)

4.9.3 Intel 430FX(Triton) 

4.9.4 Intel 430HX(Triton II) 

4.9.5 Intel 430VX(Triton III)

4.9.6 Intel 430TX

4.9.7 第三方P5級芯片組 

4.10 第六代(P6 Pentium Pro/II/III系列)與第七代(Pentium 4)芯片組 

4.10.1 Intel 450KX/GX(Orion工作站/服務器)

4.10.2 Intel 440FX(Natoma)

4.10.3 Intel 440LX

4.10.4 Intel 440EX

4.10.5 Intel 440BX

4.10.6 Intel 440ZX與440ZX-66

4.10.7 Intel 440GX

4.10.8 Intel 450NX

4.10.9 Intel 810、810E和810E2 

4.10.10 Intel 815、815E和815 EP 

4.10.11 Intel 820與820E 

4.10.12 Intel 840 

4.10.13 Intel 850 

4.10.14 Intel 860

4.10.15 第三方P6級芯片組

4.10.16 Athlon/Duron芯片組 

4.11 Super I/O芯片 

4.11.1 主板CMOS RAM地址 

4.11.2 主板接口連接器 

4.12 系統(tǒng)總線類型、功能及特性 

4.12.1 處理器總線(前端總線) 

4.12.2 存儲器總線 

4.13 對擴展槽的需要

4.14 I/O總線的類型

4.14.1 ISA總線

4.14.2 微通道總線

4.14.3 EISA總線

4.14.4 局部總線 

4.14.5 VESA局部總線 

4.14.6 PCI總線 

4.14.7 圖形加速端口 

4.15 系統(tǒng)資源 

4.15.1 中斷 

4.15.2 DMA通道 

4.15.3 I/O端口地址 

4.16 解決資源沖突 

4.16.1 手工解決沖突

4.16.2 使用系統(tǒng)配置模板 

4.16.3 阻止問題:特殊底板 

4.16.4 即插即用系統(tǒng) 

4.17 選擇硬件的標準 

4.17.1 技術文檔 

4.17.2 使用正確額定速度的部件 

第5章 BIOS

5.1 BIOS基礎

5.2 BIOS硬件/軟件 

5.3 主板BIOS 

5.3.1 ROM硬件 

5.3.2 ROM屏蔽法 

5.3.3 ROM

5.3.4 PROM

5.3.5 EPROM 

5.3.6 EEPROM/閃存ROM 

5.3.7 ROM BIOS生產(chǎn)商 

5.4 BIOS升級 

5.4.1 如何獲得BIOS升級版 

5.4.2 決定BIOS版本 

5.4.3 備份BIOS的CMOS配置 

5.4.4 鍵盤控制器芯片 

5.4.5 主板CMOS RAM地址 

5.4.6 更換BIOS ROM

5.5 CMOS配置規(guī)范

5.5.1 運行或訪問CMOS安裝程序

5.5.2 BIOS初始化安裝程序菜單

5.5.3 Maintenance菜單 

5.5.4 Main菜單

5.5.5 Advanced菜單 

5.5.6 Security菜單 

5.5.7 Power Management菜單 

5.5.8 Boot菜單 

5.5.9 Exit菜單 

5.5.10 BIOS初始化安裝程序其他功能 

5.6 BIOS 2000年問題

5.7 即插即用BIOS

5.7.1 PnP設備標識符

5.7.2 ACPI

5.7.3 初始化即插即用設備

5.8 BIOS錯誤消息

第6章 內(nèi)存

6.1 內(nèi)存基本知識

6.2 ROM

6.3 DRAM

6.4 SRAM 

6.5 存儲器類型 

6.5.1 快速頁模式DRAM 

6.5.2 EDO RAM

6.5.3 突發(fā)EDO

6.5.4 SDRAM

6.5.5 DDR SDRAM 

6.5.6 RDRAM 

6.6 內(nèi)存模塊

6.6.1 SIMM、DIMM和RIMM

6.6.2 SIMM引腳 

6.6.3 DIMM引腳 

6.6.4 DDR DIMM引腳 

6.6.5 RIMM引腳 

6.6.6 物理RAM的容量和組成 

6.6.7 存儲體 

6.6.8 內(nèi)存芯片的速度

6.6.9 鍍金觸點內(nèi)存與鍍錫觸點內(nèi)存

6.6.10 奇偶校驗和ECC

6.7 升級RAM

6.7.1 升級的選擇和策略

6.7.2 選擇、安裝內(nèi)存

6.8 內(nèi)存故障診斷 

6.9 系統(tǒng)內(nèi)存的邏輯布局 

6.9.1 常規(guī)內(nèi)存

6.9.2 上端內(nèi)存

6.9.3 擴展內(nèi)存

6.9.4 防止ROM BIOS內(nèi)存沖突和重疊

6.9.5 ROM屏蔽法

6.9.6 全部的安裝內(nèi)存和全部的可用內(nèi)存

6.9.7 適配器內(nèi)存配置和優(yōu)化

第7章 IDE接口

7.1 IDE接口概述

7.2 IDE的先驅(qū)

7.3 IDE接口 

7.3.1 IDE起源 

7.3.2 IDE總線版本 

7.4 ATA IDE

7.5 ATA標準

7.5.1 ATA-1(用于磁盤驅(qū)動器AT嵌入式接口) 

7.5.2 ATA-2(AT嵌入式接口擴展2) 

7.5.3 ATA-3(AT嵌入式接口3) 

7.5.4 ATA/ATAPI-4(AT附加分組接口擴展4) 

7.5.5 ATA/ATAPI-5(AT附加分組接口擴展5) 

7.5.6 ATA/ATAPI-6(AT附加分組接口擴展6)

7.6 ATA特性

7.6.1 ATA I/O連接器

7.6.2 ATA I/O電纜 

7.6.3 ATA信號 

7.6.4 雙驅(qū)動器配置 

7.6.5 ATA命令 

7.7 升級ATA 

7.7.1 從ATA通道

7.7.2 驅(qū)動器容量限制

7.7.3 快速數(shù)據(jù)傳輸 

7.7.4 ATAPI 

7.8 串行ATA(Serial ATA) 

7.9 ATA RAID 

第8章 SCSI接口

8.1 SCSI(小型計算機系統(tǒng)接口)

8.2 ANSI SCSI標準 

8.3 SCSI-1

8.4 SCSI-2

8.5 SCSI-3

8.5.1 SPI或Ultra SCSI

8.5.2 SPI-2或Ultra 2 SCSI

8.5.3 SPI-3或Ultra 3 SCSI(Ultra160)

8.5.4 SPI-4或Ultra 4 SCSI(Ultra 320)

8.5.5 光纖信道SCSI

8.6 SCSI電纜和連接器

8.7 SCSI電纜和連接器引線

8.7.1 單端SCSI電纜和連接器

8.7.2 高壓差分SCSI信號

8.7.3 擴展器

8.7.4 終端

8.8 SCSI驅(qū)動器配置 

8.8.1 按命令啟動(延遲啟動) 

8.8.2 SCSI奇偶校驗

8.8.3 終端連接器供電

8.8.4 SCSI同步協(xié)商

8.9 即插即用SCSI

8.10 SCSI配置故障診斷

8.11 SCSI與IDE的對比

8.11.1 SCSI硬盤的發(fā)展與結(jié)構

8.11.2 性能 

8.11.3 SCSI與IDE的對比:優(yōu)點與局限性 

8.11.4 推薦使用的SCSI主機適配器 

第9章 磁性存儲原理

9.1 磁性存儲

9.2 磁性存儲的發(fā)展歷史

9.3 利用磁場存儲數(shù)據(jù)的技術 

9.4 讀/寫頭設計 

9.4.1 鐵氧體磁頭

9.4.2 金屬間隙磁頭

9.4.3 薄膜磁頭

9.4.4 磁性電阻磁頭

9.4.5 超級磁性電阻磁頭

9.5 磁頭滑動觸頭

9.6 數(shù)據(jù)編碼方式

9.6.1 調(diào)頻制編碼

9.6.2 改進調(diào)頻制編碼

9.6.3 游程長度受限編碼

9.7 編碼方式的比較

9.8 部分響應最大相似譯碼器

9.9 容量的度量

9.10 面密度

第10章 硬盤存儲器

10.1 硬盤的定義

10.2 硬盤的優(yōu)點

10.3 硬盤驅(qū)動器操作 

10.3.1 硬盤驅(qū)動器的終極比喻 

10.3.2 磁道和扇區(qū) 

10.3.3 磁盤格式化 

10.4 硬盤驅(qū)動器基本部件 

10.4.1 硬盤盤片 

10.4.2 記錄介質(zhì) 

10.4.3 讀寫磁頭

10.4.4 磁頭驅(qū)動機構 

10.4.5 空氣過濾器 

10.4.6 硬盤溫度調(diào)節(jié)

10.4.7 轉(zhuǎn)軸電機

10.4.8 邏輯板

10.4.9 電纜和連接器

10.4.10 配置項目

10.4.11 面板或擋板

10.5 硬盤特性

10.5.1 可靠性

10.5.2 性能

10.5.3 價格

10.5.4 容量

10.5.5 特別推薦

第11章 軟盤存儲器

11.1 軟盤驅(qū)動器

11.2 軟盤驅(qū)動器部件

11.2.1 讀寫磁頭

11.2.2 磁頭驅(qū)動器

11.2.3 轉(zhuǎn)軸電機

11.2.4 電路板

11.2.5 控制器

11.2.6 面板

11.2.7 插頭

11.2.8 軟盤驅(qū)動器電纜 

11.3 軟盤的物理規(guī)格和操作 

11.3.1 操作系統(tǒng)是如何使用軟盤的 

11.3.2 柱面

11.3.3 簇或分配單元

11.3.4 換盤

11.4 軟盤驅(qū)動器的類型

11.4.1 1.44MB的3.5英寸軟盤驅(qū)動器

11.4.2 2.88MB的3.5英寸軟盤驅(qū)動器

11.4.3 720KB的3.5英寸軟盤驅(qū)動器

11.4.4 1.2MB的5.25英寸軟盤驅(qū)動器

11.4.5 360KB的5.25英寸軟盤驅(qū)動器

11.5 軟盤結(jié)構解析

11.5.1 軟盤介質(zhì)類型及其技術規(guī)范 

11.5.2 軟盤及軟盤驅(qū)動器的維護和處理 

11.5.3 機場的X光機和金屬探測機

11.6 軟盤驅(qū)動器安裝程序

11.7 軟盤驅(qū)動器的故障診斷

第12章 大容量可移動存儲器

12.1 為什么要使用可移動存儲器

12.2 磁盤、磁帶、閃存的技術比較

12.2.1 磁盤

12.2.2 磁帶

12.2.3 閃存

12.3 可移動存儲介質(zhì)類型的比較

12.4 可移動磁性存儲設備概述

12.4.1 Iomega Zip和Pocket Zip

12.4.2 大容量可光讀驅(qū)動器 

12.4.3 LS-120(120MB)SuperDisk驅(qū)動器 

12.5 和硬盤容量一般大的可移動存儲器

12.5.1 Jaz存儲器

12.5.2 Castlewood Orb

12.5.3 Iomega Peerless

12.6 絕版存儲器

12.6.1 SyQuest驅(qū)動器

12.6.2 Avatar Shark部件和驅(qū)動程序

12.6.3 絕版驅(qū)動器的管理策略

12.7 可移動存儲器的盤符分配

12.7.1 軟盤分配

12.7.2 MS-DOS和Windows 9x/Me磁盤管理

12.7.3 Windows NT 4.0、Windows 2000以及Windows XP磁盤管理

12.8 可移動存儲器性能和價格的比較

12.9 磁光存儲器

12.9.1 磁光技術

12.9.2 MO和“純”磁性介質(zhì)的比較

12.10 閃存卡和數(shù)字“膠卷”

12.10.1 閃存是如何工作的

12.10.2 閃存設備的類型

12.10.3 將閃存設備從相機上移到計算機上 

12.11 Microdrive技術 

12.12 磁帶機 

12.12.1 從硬盤備份到磁帶備份

12.12.2 磁帶備份的缺陷

12.12.3 磁帶備份的好處

12.12.4 磁帶備份常用標準

12.12.5 QIC和它的變種(QIC-Wide和Travan)

12.12.6 QIC磁帶和頭記錄技術

12.12.7 增強的QIC和Travan性能

12.12.8 Travan NS

12.12.9 Travan技術的專利版本

12.12.10 OnStream ADR 技術

12.12.11 DAT/DDS、AIT及其他大容量磁帶驅(qū)動器標準 

12.13 高性能磁帶備份技術的比較 

12.14 磁帶機的安裝

12.15 磁帶機備份軟件

12.16 磁帶機的故障診斷

12.16.1 不能檢測到磁帶機

12.16.2 備份和還原操作失敗

12.16.3 壞塊或其他磁帶錯誤

12.16.4 在執(zhí)行磁帶備份時,系統(tǒng)鎖定或凍結(jié)了

12.16.5 其他磁帶機問題

12.17 磁帶的保存

第13章 光存儲器

13.1 什么是CD-ROM

13.1.1 CD歷史概況

13.1.2 CD-ROM技術

13.2 光盤格式與驅(qū)動器格式

13.2.1 紅皮書—CD-DA

13.2.2 黃皮書—CD-ROM

13.2.3 綠皮書—CD-i

13.2.4 CD-ROM XA

13.2.5 桔皮書 

13.2.6 PhotoCD 

13.2.7 白皮書—視頻CD

13.2.8 藍皮書—CD EXTRA(CD擴展)

13.3 CD-ROM文件系統(tǒng)

13.3.1 High Sierra 

13.3.2 ISO 9660

13.3.3 Joliet

13.3.4 通用磁盤格式(Universal Disk Format)

13.3.5 Macintosh HFS

13.3.6 Rock Ridge

13.4 DVD

13.4.1 DVD的歷史

13.4.2 DVD技術

13.4.3 DVD格式和標準 

13.4.4 DVD驅(qū)動器的兼容性 

13.4.5 DVD版權保護 

13.4.6 在系統(tǒng)里添加DVD驅(qū)動器 

13.5 CD/DVD驅(qū)動器及規(guī)范

13.5.1 性能規(guī)范

13.5.2 接口 

13.5.3 加載機制 

13.5.4 其他驅(qū)動器特性 

13.6 可寫CD 

13.6.1 CD-R 

13.6.2 CD-RW 

13.6.3 MultiRead規(guī)范 

13.6.4 可靠地制作CD 

13.6.5 刻錄軟件

13.6.6 創(chuàng)建音樂CD

13.7 可寫式DVD標準 

13.7.1 DVD-RAM 

13.7.2 DVD-R 

13.7.3 DVD-RW

13.7.4 DVD+RW

13.8 CD/DVD軟件和驅(qū)動程序 

13.8.1 DOS SCSI適配器驅(qū)動程序 

13.8.2 DOS ATAPI CD-ROM設備驅(qū)動程序

13.8.3 MSCDEX:向DOS/Win 3.x系統(tǒng)添加CD

13.8.4 Windows 9x和Windows NT 4.0里的CD-ROM支持 

13.8.5 MS-DOS驅(qū)動程序和Windows 9x

13.9 創(chuàng)建支持CD-ROM的可引導盤

13.10 創(chuàng)建恢復CD

13.11 制作緊急可引導CD

13.12 光盤介質(zhì)的維護

13.13 光驅(qū)故障診斷

13.13.1 讀CD失敗

13.13.2 在CD-ROM或DVD驅(qū)動器里讀CD-R、CD-RW光盤失敗

13.13.3 ATAPI CD-ROM驅(qū)動器速度變慢

13.13.4 寫CD-R介質(zhì)出錯

13.13.5 在CD-ROM上讀CD-RW盤出錯

13.13.6 在DVD驅(qū)動器上讀CD-R盤出錯

13.13.7 制作可引導CD出錯

第14章 物理驅(qū)動器的安裝和配置

14.1 硬盤安裝過程

14.1.1 驅(qū)動器的配置

14.1.2 主機適配器的配置

14.1.3 物理安裝

14.2 硬盤物理安裝方法 

14.2.1 系統(tǒng)配置 

14.2.2 格式化 

14.2.3 用FDISK進行驅(qū)動器分區(qū) 

14.2.4 用Partition Magic進行驅(qū)動器分區(qū) 

14.2.5 高級(操作系統(tǒng))格式化 

14.2.6 FDISK和FORMAT的限制 

14.3 替換已有的驅(qū)動器

14.3.1 MS-DOS用戶的驅(qū)動器遷移

14.3.2 Windows 9x/Me用戶的驅(qū)動器遷移

14.3.3 與磁盤驅(qū)動器接口

14.4 硬盤驅(qū)動器的故障診斷和修理 

14.5 安裝光盤驅(qū)動器 

14.5.1 避免沖突:按序取卡

14.5.2 驅(qū)動器配置

14.5.3 外部(SCSI)驅(qū)動器安裝

14.5.4 內(nèi)部驅(qū)動器安裝

14.5.5 線纜和卡邊緣連接器

14.5.6 SCSI鏈:內(nèi)部、外部或二者同時具備

14.6 軟盤驅(qū)動器安裝過程

第15章 視頻硬件

15.1 視頻顯示技術

15.1.1 CRT顯示原理

15.1.2 變頻顯示器 

15.1.3 曲面與平面顯像管

15.1.4 DVI—CRT顯示器的數(shù)字信號

15.1.5 視頻適配器類型

15.2 LCD顯示器

15.3 選擇顯示器的標準

15.3.1 合適的尺寸

15.3.2 顯示器分辨率 

15.3.3 點距 

15.3.4 圖像的亮度和對比度(LCD顯示器) 

15.3.5 隔行掃描與逐行掃描

15.3.6 能量與安全

15.3.7 頻率

15.3.8 刷新率

15.3.9 水平頻率

15.3.10 控制

15.3.11 環(huán)境

15.3.12 測試顯示器

15.4 維護顯示器

15.5 視頻顯示適配器

15.5.1 過時的顯示適配器

15.5.2 VGA適配器和顯示器 

15.5.3 超級VGA 

15.5.4 VESA SVGA標準

15.5.5 視頻適配器的組成

15.5.6 集成的視頻/主板芯片組 

15.5.7 視頻RAM 

15.5.8 早期的高速視頻RAM解決方案 

15.5.9 當前的高速視頻RAM解決方案

15.5.10 數(shù)模轉(zhuǎn)換器

15.5.11 總線 

15.5.12 AGP速度 

15.5.13 視頻驅(qū)動程序 

15.6 多媒體視頻卡

15.6.1 視頻專用連接器

15.6.2 VESA視頻接口

15.6.3 視頻輸出設備

15.6.4 靜態(tài)圖像視頻捕獲卡

15.6.5 多顯示器

15.6.6 臺式視頻板 

15.7 3D圖形加速器 

15.7.1 通用3D技術

15.7.2 高級3D技術

15.7.3 應用程序接口

15.7.4 3D芯片組

15.8 升級或替換顯卡

15.8.1 升級顯存

15.8.2 升級電視調(diào)諧器和視頻捕獲器

15.8.3 擔保和支持

15.8.4 比較使用相同芯片組的顯卡

15.9 適配器和顯示器故障診斷 

15.9.1 顯示器故障診斷 

15.9.2 顯卡及驅(qū)動程序故障診斷 

第16章 音頻硬件

16.1 早期的PC音頻適配器

16.1.1 Sound Blaster Pro兼容性的限制

16.1.2 Direct X和音頻適配器

16.2 PC多媒體歷史

16.3 音頻適配器的特征

16.3.1 基本連接器

16.3.2 用于高級功能的連接器

16.3.3 音量控制

16.3.4 MIDI支持功能

16.3.5 數(shù)據(jù)壓縮

16.3.6 多用途的數(shù)字信號處理器

16.3.7 CD-ROM連接器

16.3.8 聲音驅(qū)動程序

16.4 選擇滿足用戶需要的最好的音頻適配器

16.4.1 游戲

16.4.2 在臺式機上播放DVD電影 

16.4.3 語音識別與控制 

16.4.4 聲音的制造者

16.5 播放和創(chuàng)建數(shù)字化聲音文件

16.5.1 Web和音樂的音頻壓縮 

16.5.2 MIDI文件 

16.5.3 錄音 

16.5.4 音頻CD

16.5.5 混音器

16.6 音頻適配器的概念和術語

16.6.1 聲音的本質(zhì)

16.6.2 音頻適配器質(zhì)量的評價

16.6.3 采樣

16.6.4 8位音頻與16位音頻

16.7 主要音頻生產(chǎn)商

16.7.1 使用自己生產(chǎn)的芯片組的音頻適配器制造商

16.7.2 主要的音頻芯片制造商 

16.7.3 集成音頻的主板芯片組 

16.8 3D音頻

16.8.1 定位音頻

16.8.2 3D音頻處理

16.8.3 Direct X支持

16.9 音頻適配器的安裝

16.9.1 安裝聲卡(詳細過程)

16.9.2 使用立體聲音箱代替揚聲器

16.10 聲卡問題的故障診斷

1610.1 硬件沖突

16.10.2 其他聲卡問題 

16.11 揚聲器 

16.12 麥克風 

第17章 I/O接口—從串并口到IEEE-1394和USB

17.1 輸入/輸出端口簡介

17.2 串行端口

17.2.1 串口的典型位置 

17.2.2 通用異步收發(fā)器(UART) 

17.3 高速串口卡

17.4 多端口串口卡

17.5 板內(nèi)串行端口

17.6 串口的配置

17.7 串口的測試

17.7.1 Microsoft系統(tǒng)診斷程序

17.7.2 Windows中的I/O端口故障診斷

17.7.3 使用回送測試的高級診斷

17.8 并行端口

17.9 升級到EPP/ECP并口

17.10 并口的設置

17.11 連接系統(tǒng)與并口

17.12 并口/SCSI轉(zhuǎn)換器

17.13 并口的測試

17.14 串口與并口的替代產(chǎn)品—USB和IEEE-1394(i.Link或FireWire)

17.15 USB

17.15.1 USB技術細節(jié)

17.15.2 USB連接器 

17.15.3 啟用USB支持 

17.15.4 USB 2.0 

17.15.5 USB適配器 

17.15.6 新式的(Legacy-Free)PC

17.16 IEEE-1394

17.16.1 目前的1394標準和正在討論的1394標準 

17.16.2 1394技術細節(jié) 

17.17 IEEE-1394a和USB 1.1/2.0的比較 

第18章 輸入設備

18.1 鍵盤

18.1.1 增強型101鍵(或102鍵)鍵盤

18.1.2 104鍵鍵盤(Windows 9x/Me/2000) 

18.1.3 USB鍵盤 

18.1.4 便攜式計算機的鍵盤 

18.1.5 數(shù)字鎖定鍵 

18.2 鍵盤的工藝

18.2.1 按鍵開關的設計

18.2.2 鍵盤接口 

18.2.3 自動鍵功能 

18.2.4 鍵盤鍵號和掃描碼 

18.2.5 國際通用的鍵盤布局 

18.2.6 鍵盤/鼠標接口連接器 

18.2.7 具有特殊功能的鍵盤 

18.3 鍵盤故障診斷及修理 

18.3.1 鍵盤的拆卸

18.3.2 鍵盤的清洗

18.4 鍵盤的推薦 

18.5 指點設備 

18.5.1 指點設備的接口類型 

18.5.2 鼠標故障診斷 

18.5.3 Microsoft的IntelliMouse/IBM的Scrollpoint

18.5.4 TrackPoint Ⅱ/Ⅲ/IV

18.5.5 鼠標和指點設備的替換產(chǎn)品 

18.5.6 軌跡球 

18.5.7 3M的Renaissance鼠標/垂直鼠標

18.6 游戲指點設備

18.6.1 模擬游戲桿和游戲端口

18.6.2 USB游戲端口

18.6.3 兼容問題

18.6.4 可編程游戲控制器

18.6.5 選擇最好的游戲控制器

18.7 :CueCat—遠離條形碼

18.8 無線輸入設備

18.8.1 無線電與紅外線

18.8.2 主要廠商和產(chǎn)品

18.8.3 有關無線指點設備的幾個問題

18.9 不使用鼠標來運行Windows

第19章 Internet連接

19.1 關于Internet和局域網(wǎng)

19.2 異步(模擬)調(diào)制解調(diào)器

19.3 調(diào)制解調(diào)器標準 

19.3.1 比特與波特率 

19.3.2 調(diào)制標準 

19.3.3 糾錯協(xié)議

19.3.4 數(shù)據(jù)壓縮標準

19.3.5 專用標準 

19.3.6 傳真調(diào)制解調(diào)器標準 

19.3.7 56Kbps調(diào)制解調(diào)器

19.3.8 56Kbps調(diào)制解調(diào)器的限制

19.3.9 56Kbps標準 

19.3.10 調(diào)制解調(diào)器的推薦標準 

19.4 寬帶Internet接入類型 

19.5 ISDN

19.5.1 ISDN對計算機用戶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19.5.2 標準ISDN的工作方式 

19.5.3 獲得ISDN服務

19.5.4 ISDN硬件

19.6 電纜調(diào)制解調(diào)器和有線電視網(wǎng)

19.6.1 使用“電纜調(diào)制解調(diào)器”來連接Internet

19.6.2 電纜調(diào)制解調(diào)器與CATV網(wǎng)絡

19.6.3 CATV的帶寬 

19.6.4 CATV的性能

19.6.5 CATV Internet連接的安全性

19.7 固定無線寬帶服務

19.7.1 固定無線寬帶服務的工作方式

19.7.2 無線寬帶路由器和其他設備

19.7.3 固定無線服務的定價和獲取

19.7.4 固定無線寬帶服務的安全性

19.8 DSL

19.8.1 誰可以使用DSL

19.8.2 DSL的主要類型

19.8.3 DSL的定價

19.8.4 DSL的安全問題

19.8.5 DSL的技術問題

19.9 使用DirecPC或Starband通過衛(wèi)星建立Internet連接

19.9.1 DirecPC

19.9.2 Dial-Up DirecPC的必要條件

19.9.3 安裝Dial-Up DirecPC

19.9.4 購買Dial-Up DirecPC

19.9.5 Dial-Up DirecPC的FAP—在高速下載時急剎車

19.9.6 現(xiàn)實世界的性能

19.9.7 AOL和其他廠商提供的DirecPC

19.9.8 雙向衛(wèi)星Internet服務

19.10 高速Internet訪問的比較

19.11 租用線路

19.11.1 T-1和T-3連接

19.11.2 傳統(tǒng)高速服務的比較

19.12 保證Internet連接的安全性

19.13 共享Internet連接

19.13.1 網(wǎng)關與代理服務器的對比

19.13.2 Windows 98 SE,Windows Me, Windows 2000和ICS

19.14 Internet故障診斷

19.14.1 模擬調(diào)制解調(diào)器不能撥號

19.14.2 在安裝了內(nèi)置調(diào)制解調(diào)器、終端適配器或網(wǎng)卡后,計算機的死鎖

19.14.3 計算機不能檢測到外置調(diào)制解調(diào)器

19.14.4 使用調(diào)制解調(diào)器的聲音來診斷調(diào)制解調(diào)器

19.14.5 診斷共享Internet連接的故障

19.14.6 使用信號燈測試連接

第20章 局域網(wǎng)

20.1 網(wǎng)絡是什么

20.1.1 共享的硬件部件

20.1.2 通過網(wǎng)絡共享信息的好處

20.2 本章的中心

20.3 網(wǎng)絡類型

20.4 客戶/服務器型網(wǎng)絡和對等網(wǎng)的比較

20.4.1 客戶/服務器型網(wǎng)絡

20.4.2 對等網(wǎng)

20.4.3 比較

20.5 網(wǎng)絡的必要條件

20.6 以太網(wǎng)和令牌環(huán)網(wǎng)的比較

20.7 網(wǎng)絡的硬件組成

20.7.1 網(wǎng)絡接口卡

20.7.2 網(wǎng)絡電纜 

20.7.3 網(wǎng)絡拓撲 

20.7.4 以太網(wǎng)集線器 

20.7.5 以太網(wǎng)交換機 

20.8 網(wǎng)絡電纜安裝 

20.9 無線網(wǎng)絡標準

20.9.1 WiFi, IEEE802.11b無線以太網(wǎng)標準

20.9.2 Wi-Fi技術 

20.9.3 IEEE802.11b標準的替代品 

20.10 網(wǎng)絡協(xié)議 

20.10.1 IP和TCP/IP 

20.10.2 IPX 

20.10.3 NetBEUI

20.11 根據(jù)需要進行選擇

20.11.1 網(wǎng)卡

20.11.2 UTP電纜

20.11.3 集線器/交換機

20.12 其他的家庭網(wǎng)絡方案

20.12.1 HomePNA

20.12.2 電源線網(wǎng)絡

20.13 將網(wǎng)絡連接起來

20.13.1 安裝網(wǎng)卡

20.13.2 檢查連接

20.13.3 安裝網(wǎng)絡軟件

20.13.4 配置用戶、工作組和資源

20.14 提示和技巧 

20.14.1 安裝 

20.14.2 共享資源 

20.14.3 安全性設置 

20.14.4 共享互聯(lián)網(wǎng)連接 

20.15 直接電纜連接 

20.16 網(wǎng)絡故障診斷 

20.16.1 安裝網(wǎng)絡軟件 

20.16.2 使用中的網(wǎng)絡 

20.16.3 TCP/IP 

第21章 電源及機箱 

21.1 電源的重要性 

21.2 電源的主要功能和操作 

21.2.1 正直流電壓 

21.2.2 負直流電壓 

21.2.3 Power-Good信號 

21.3 電源的外形因素

21.3.1 AT/Desk風格 

21.3.2 AT/Tower風格 

21.3.3 Baby-AT風格 

21.3.4 LPX風格 

21.3.5 ATX風格 

21.3.6 NLX風格 

21.3.7 SFX風格 

21.4 主板電源連接器 

21.4.1 AT電源連接器 

21.4.2 ATX主電源連接器 

21.4.3 ATX輔助電源連接器 

21.4.4 ATX 12V連接器 

21.4.5 ATX可選連接器 

21.4.6 Dell專用(非標準的)ATX設計 

21.4.7 電源開關連接器 

21.5 外設電源連接器 

21.5.1 外設和軟驅(qū)電源連接器 

21.5.2 物理連接器的零件編號 

21.6 電源系數(shù)修正 

21.7 電源的加載 

21.8 電源的評估 

21.9 電源的規(guī)范 

21.10 電源認證 

21.11 電源使用的計算 

21.12 在不用的時候關閉電源 

21.13 電源管理 

21.13.1 能源之星系統(tǒng) 

21.13.2 電源優(yōu)化管理 

21.13.3 高級配置和電源接口 

21.14 電源的故障診斷 

21.14.1 電源的過載 

21.14.2 不適當?shù)睦鋮s 

21.14.3 數(shù)字萬用表的使用 

21.14.4 專用測試裝置 

21.15 電源的維修 

21.16 獲得替換設備 

21.16.1 購買電源的決定 

21.16.2 被替換電源的來源 

21.17 常用機箱 

21.18 使用電源保護系統(tǒng) 

21.18.1 穩(wěn)壓器 

21.18.2 電話線穩(wěn)壓器 

21.18.3 線路調(diào)節(jié)器 

21.18.4 后備電源 

21.19 RTC/NVRAM電池(CMOS芯片) 

第22章 便攜式PC 

22.1 便攜式計算機的種類和分類 

22.1.1 膝上型 

22.1.2 筆記本型 

22.1.3 亞筆記本型 

22.1.4 掌上型(手持微型筆記本) 

22.2 便攜式計算機的發(fā)展過程 

22.3 便攜式系統(tǒng)設計 

22.4 升級和維修便攜式計算機 

22.5 便攜式系統(tǒng)硬件 

22.5.1 顯示器 

22.5.2 處理器 

22.5.3 便攜式處理器封裝 

22.5.4 芯片組 

22.5.5 內(nèi)存 

22.5.6 硬盤驅(qū)動器 

22.5.7 可移動介質(zhì) 

22.5.8 PC卡 

22.5.9 鍵盤 

22.5.10 指點設備 

22.5.11 電池 

22.5.12 電源管理 

22.6 外設 

22.6.1 外部顯示器 

22.6.2 接塢站 

22.6.3 連接 

22.7 旅行者的生存工具 

22.8 便攜機系統(tǒng)安全 

第23章 組裝或升級系統(tǒng) 

23.1 系統(tǒng)組件 

23.2 機箱和電源 

23.3 主板 

23.3.1 處理器 

23.3.2 芯片組 

23.3.3 BIOS 

23.3.4 內(nèi)存 

23.3.5 I/O端口 

23.4 軟盤和可移動驅(qū)動器 

23.5 硬盤驅(qū)動器 

23.6 CD/DVD-ROM驅(qū)動器 

23.7 鍵盤和指點設備(鼠標)

23.8 顯卡和顯示器 

23.9 聲卡和揚聲器 

23.10 USB外設 

23.11 附件 

23.11.1 散熱器/降溫風扇 

23.11.2 電纜 

23.11.3 硬件 

23.12 硬件和軟件資源 

23.13 系統(tǒng)的安裝和拆卸 

23.14 安裝準備 

23.14.1 ESD保護 

23.14.2 記錄物理配置 

23.15 主板的安裝 

23.15.1 準備新主板 

23.15.2 安裝內(nèi)存條 

23.15.3 將新主板裝入機箱

23.15.4 連接電源 

23.15.5 將I/O和其他電纜連接到主板 

23.15.6 安裝驅(qū)動器 

23.15.7 安裝總線擴展卡 

23.15.8 合上機蓋,連接外部電纜 

23.15.9 運行主板BIOS設置程序(CMOS設置)

23.16 新安裝故障診斷 

23.17 安裝操作系統(tǒng) 

23.17.1 對驅(qū)動器進行分區(qū) 

23.17.2 格式化驅(qū)動器 

23.17.3 裝入CD-ROM驅(qū)動程序 

23.17.4 安裝重要的驅(qū)動程序 

23.18 拆卸/升級準備 

第24章 PC機的診斷、測試和維護 

24.1 PC機的診斷 

24.2 診斷軟件 

24.2.1 開機自檢 

24.2.2 AMI BIOS發(fā)聲編碼 

24.2.3 Award BIOS發(fā)聲編碼 

24.2.4 Phoenix BIOS發(fā)聲編碼 

24.2.5 IBM BIOS發(fā)聲及字母數(shù)字錯誤碼 

24.2.6 硬件診斷

24.2.7 診斷程序的一般目標 

24.2.8 操作系統(tǒng)診斷 

24.3 硬件啟動過程 

24.3.1 啟動過程中和操作系統(tǒng)無關的部分 

24.3.2 DOS啟動過程 

24.3.3 Windows 9x/Me的啟動過程 

24.3.4 Windows NT和Windows 2000的啟動 

24.4 PC機的維護工具 

24.4.1 手工工具 

24.4.2 硬件的簡單介紹

24.4.3 焊接和熔化工具 

24.4.4 測試設備 

24.4.5 電腦愛好者的特殊工具 

24.5 預防性維護 

24.5.1 積極的預防性維護過程 

24.5.2 被動的預防性維護過程 

24.6 故障診斷的基本原則 

24.6.1 POST過程中的問題 

24.6.2 啟動后的硬件問題 

24.6.3 運行軟件的問題 

24.6.4 適配器的問題 

第25章 文件系統(tǒng)與數(shù)據(jù)恢復 

25.1 FAT磁盤結(jié)構 

25.1.1 主分區(qū)引導記錄 

25.1.2 主分區(qū)和擴展分區(qū) 

25.2 未公開的FDISK命令參數(shù) 

25.2.1 卷引導記錄 

25.2.2 根目錄 

25.2.3 文件分配表 

25.2.4 簇(分配單元) 

25.2.5 數(shù)據(jù)區(qū) 

25.2.6 測試用讀-寫柱面 

25.3 VFAT和長文件名 

25.4 FAT32 

25.4.1 FAT32簇大小 

25.4.2 FAT鏡像 

25.4.3 創(chuàng)建FAT32分區(qū) 

25.4.4 將FAT16轉(zhuǎn)換為FAT32 

25.5 FAT文件系統(tǒng)錯誤 

25.5.1 丟失簇 

25.5.2 交叉鏈接文件 

25.5.3 非法文件或目錄 

25.5.4 FAT錯誤 

25.6 FAT文件系統(tǒng)工具 

25.6.1 RECOVER命令 

25.6.2 SCANDISK 

25.6.3 磁盤碎片整理 

25.6.4 第三方程序

25.7 NTFS 

25.7.1 NTFS體系結(jié)構 

25.7.2 NTFS 5.0(NTFS 2000) 

25.7.3 NTFS兼容性 

25.7.4 創(chuàng)建NTFS驅(qū)動器 

25.7.5 NTFS工具 

25.8 常見驅(qū)動器錯誤信息和解決方法 

25.8.1 Missing Operation System 

25.8.2 NO ROM BASIC-SYSTEMHALTED 

25.8.3 Boot error Press Fl to retry 

25.8.4 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 

25.8.5 Invalid Media Type 

25.8.6 Hard Disk Controller Failure 

25.9 MS-DOS、Windows 9x和Windows Me環(huán)境下的文件系統(tǒng)常見問題解答 

25.10 Windows 2000/XP環(huán)境下的文件系統(tǒng)常見問題解答 

附錄A 詞匯表 

附錄B 主要廠商聯(lián)系信息 

附錄C 問題解答搜索列表 

附錄D 縮寫詞列表

PC官方
安卓官方手機版
IOS官方手機版

PC硬件工程師手冊(原書第13版)截圖

下載地址

PC硬件工程師手冊(原書第13版) pdf高清掃描版

熱門評論
最新評論
發(fā)表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0)
昵稱:
表情: 高興 可 汗 我不要 害羞 好 下下下 送花 屎 親親
字數(shù): 0/500 (您的評論需要經(jīng)過審核才能顯示)

編輯推薦

報錯

請簡要描述您遇到的錯誤,我們將盡快予以修正。

轉(zhuǎn)帖到論壇
輪壇轉(zhuǎn)帖HTML方式

輪壇轉(zhuǎn)帖UBB方式